陳氏
分布地區(qū)
潁川郡:秦時置郡。以潁水得名,治今河南禹縣。此支陳氏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。廣陵郡:西漢置國,東漢改為郡。治所在廣陵(今江蘇揚州)。此支陳氏因漢武帝之子廣陵王劉胥之后入贅于陳。河南郡:漢高帝置郡,治所在雒陽(今河南洛陽)。武當(dāng)郡:北魏置郡,治所在湖北均縣西北。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后。馮翊郡:漢武帝置郡,治所在臨晉(今陜西大荔)。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后。京兆郡:漢時置郡,治所在長安(今陜西西安)。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后裔陳忠之后。汝南郡:治所在上蔡(今河南上蔡)。下邳郡:治所在下邳(今江蘇睢寧西北)。東??ぃ褐嗡谯?今山東郯城北)。新安郡:晉太康元年(208)改新都郡置郡,治所在始新(今淳安西)。相當(dāng)今浙江淳安以西,安徽新安江流域、祁門等地。后轄境歷朝不同。廬江郡:治所在舒(今安徽廬江)。
歷史來源
陳姓是中國眾多姓氏中,按人口計算居全國第五大的姓。根據(jù)戶籍管理部門的“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(tǒng)”(NCIIS),陳姓為現(xiàn)代中國第五大姓。 根據(jù)1977年中國史學(xué)家李棟明,在《東方雜志》發(fā)表的一篇有關(guān)「姓」的論文上指出,陳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。陳姓在廣東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蘇、香港、澳門及臺灣都是第一大姓氏,在《百家姓》中排第10位。
「陳」源出
一;出自「媯」姓。公元前十一世紀(jì)周武王克商后,找到帝舜的后代胡公滿「媯」姓。封胡于陳國,今河南淮陽縣。并將其女嫁給他,伺奉舜祠,其后人以國名為姓。二;鮮卑族改姓,據(jù)《魏書》所栽,南北朝時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陳氏,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,改姓陳。三;古代安南(今越南)國王有姓陳。
堂號
三恪堂:恪是尊敬的意思,又是客人的意思。周武王滅紂后,把商之后封于宋,夏之后封于杞,帝舜之后封于陳。稱為三恪。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,不是臣子,格外地尊敬他們。
德星堂、德聚堂:源自太丘長陳實子侄,同以孝賢聞名,當(dāng)年訪名士荀淑父子,正值德星聚,德星乃一歲星,歲星所在有福,故取堂名曰德星。太史為此上奏曰:“德星聚奎,五百里內(nèi)有賢人聚。”族人遂有以“德星”或“德聚”為堂號。
其它堂號:①郡望堂號:潁川、東海、廬江、汝南、河南、馮翊、下邳、武當(dāng)、京兆、廣陵、新安。②自立堂號:建業(yè)、映山、忠節(jié)、延慶、余慶、報本、星聚、三義、樹本、燕貽、官梅、篤慶、光裕、崇義、崇本、世德、衍慶、敦睦、敘倫、地心、重華、仁恥、毓慶、世德、敦厚、奉先、聚原、傳義、三和、培德、三相、義門、道榮、惇庸、雙桂、徽五、紹德、懷忠、聚星、澠武、世馨堂,蘇北魯南三元堂(明洪武年間、萬歷年間從連云港花果山大村、當(dāng)路附近遷出)。
遷徙分布
按區(qū)域而言,在南方地區(qū)(閩臺、兩廣)陳姓則居于首位,占該區(qū)域人口的10.57%;在長江流域地區(qū)(江浙皖贛湘鄂川黔滇)陳姓位列第四,占該區(qū)域人口的4.86%;在北方地區(qū)(即除南方、長江流域以外地區(qū))陳姓則退居第七位,占該區(qū)域人口的2.51%。從省別來看,福建、臺灣、廣東、浙江等省是陳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區(qū),陳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4.01%、12.21%、10.52%、7.74%,并且在臺灣、廣東、浙江三省,陳姓均為本省第一大姓(福建陳姓略低于林姓,居本省第二位)。從人口總量來看,廣東為當(dāng)代中國陳姓第一大省,該省陳姓人口占全國陳姓總?cè)丝诘谋壤_(dá)14.7%,其次為四川、福建,三省陳姓人口合計可占全國陳姓總?cè)丝诘?3%。 注:以上數(shù)據(jù)由袁義達(dá)先生(中科院遺傳與發(fā)育生物學(xué)研究所副研究員)依據(jù)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樣資料統(tǒng)計,詳見袁著《中國姓氏-群體遺傳和人口分布》。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不包括少數(shù)民族。
家族名人
陳勝:(前?~前208)字涉,秦陽城(今河南省登封縣東)人。秦二世時,與吳廣起兵,天下之士苦秦苛政,相率歸向。旋自立為楚王,勢力頗大,后為其部下莊賈所殺。
陳平:(生卒年不詳)漢初陽武(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)人。幼嗜讀書,容貌俊美,足智多謀,事高祖屢出奇策?;莸蹠r,官至左丞相。卒謚獻(xiàn)。
陳壽:(233~297)字承祚,晉安漢(今四川省南充縣)人。少舉孝廉,除著作郎。撰《三國志》,時人稱其善敘事,有古良史之風(fēng)。
陳友諒(1320-1363),元末大漢政權(quán)建立者。湖北沔陽人。出身漁家,曾為縣吏。參加徐壽輝紅巾軍,以功升元帥。元至正十一年(1351)從倪文俊起義,為徐壽輝軍薄掾,因功升為元帥。十七年殺倪文俊,兼得其眾,任平章。后連克江西,福建諸郡。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(江西九江),自稱漢王。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,建都江州,自立為帝。國號大漢,改元大義。二十三年率軍與朱元璋戰(zhàn)于鄱陽湖,大敗,中箭死。
陳圓圓:本姑蘇名妓,原姓邢名沅,字畹芬。幼從養(yǎng)姥陳氏姓,有殊色,后為吳三桂妾。李自成破京師,擄圓圓,三桂遂引清軍入關(guān),攻破李自成,圓圓復(fù)歸三桂。后三桂為滇王,圓圓隨往,以女道士卒于云南。
陳玉成(1837-1862),太平天國青年將領(lǐng),后期軍事統(tǒng)帥。廣西藤縣人。少孤,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。清咸豐三年(1853)隨軍西征。次年攻武昌,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,轉(zhuǎn)戰(zhàn)湖北、安徽等地。六年春,鎮(zhèn)江被困,隨燕王秦日綱往援,大敗清軍,與各友軍共破江北、江南大營。石達(dá)開出走后,受封為成天豫、又正掌率、前軍主將。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,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(xù)賓部。九年晉封英王。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,東征蘇(州)、常(州)。次年回師徑援安慶,多次苦戰(zhàn)失利。同治元年廬州失守,退往壽州,為叛徒苗沛霖誘捕,在河南延津就義。
陳誠:(1897~1965)字辭修,浙江青田人。保定軍校畢業(yè),曾參加?xùn)|征、北伐、剿匪、抗戰(zhàn)諸役,歷任武漢衛(wèi)戍總司令、第九戰(zhàn)區(qū)司令長官、湖北省主席、遠(yuǎn)征軍司令長官、國防部參謀總長、東北行轅主任、臺灣省主席、東南行政長官、行政院院長等職,1954年后當(dāng)選第二、三任副總統(tǒng)、中國國民黨副總裁。
陳果夫:(1892~1951)原名祖燾,以字行,浙江吳興人。早歲入同盟會,參與武漢光復(fù)、討袁、護(hù)法、北伐諸役。歷任江蘇省主席、監(jiān)察院副院長、中國國民黨中央執(zhí)行委員、中央常務(wù)委員、組織部部長、中央評議委員。生平著述,匯輯為陳果夫先生全集。
陳毅(1901-1972),中國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、軍事家、政治家,中國人民解放軍創(chuàng)建人和領(lǐng)導(dǎo)人之一,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。
陳賡(1903-1961),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。原名陳庶康。湖南湘鄉(xiāng)人。員會副主任、國防部副部長。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,一級獨立自由勛章,一級解放勛章。zg第七屆中央候補(bǔ)委員,第八屆中央委員。